最近,一款由日人開發的名為“佛系養娃”的手遊在年輕人中意外走紅。“佛系青年”現象再次引發矚目。何謂“佛系青年”,各種解釋不一而足,尚無定論♾🏯,但大部分觀點都傾向於認為其一般是指那些崇尚看淡一切🩶、得過且過、不大走心的活法和生活方式的青年人群體🧍🏻♀️。如單看這一定義,會自然聯想到另一個同樣發端於日本🧖🏼♂️,流行於臺灣地區的某一青年族群特征性定語:“小確幸”。“小確幸”,最早是指追求生活中本不被人註意,卻又切實存在的美好事物👲🏽,通過發現這類微小的美好事物去體會幸福的價值觀。盡管如此,近年來,對小確幸這一價值觀的評價也趨向於消極,認為信奉小確幸者不思進取🎥🪿,人生態度消極💇🏼♀️。
佛系和追求小確幸這兩種價值觀之間看似有不少相近之處,且交集多屬消極領域;實際上,這種看法有失片面。首先,佛家禪意並不一味提倡世間之人看空一切🏘,它倡導以出世之心入世。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在遭遇問題🌖、困難、挫折時,先要學會面對、接受🕵🏿、處理,而後才能放下🔗🧑🏼🚀,一旦心裏放下這些包袱🦹🏻♀️,身體才會恢復輕松、愉快🍞,我們才能以陽光的內心和健康的體魄,在人生道路上繼續前行🏃🏻♀️。可見,真正的佛禪也是教人努力前進的,只是側重點在於講求身與心的和諧共處,而非直接教人成功之策術↗️。但上述“佛系”的提法徒有其名🏺,只重娛樂🗾、享受,追求不勞而獲♏️,不太願意通過辛勤努力取得回報,也對自我發展和報效國家提不起興趣,這種消極🤰🏿、陰暗的人生範式絕非釋家所求。換句話說,國家提倡的為了創造美好生活⚠,為了國家社會發展而努力工作,這才是暗合了真佛系價值觀🏄🏼♀️。
當然👨🏽⚖️⏱,每個人8️⃣,尤其是剛踏上社會的年輕人🕵🏼,在自我發展🦻🏽🙅🏼♀️、努力奮鬥過程中🍑🥬,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地會產生一些問題🙅🏿,即奮鬥的目的是什麽?人生的意義是什麽?為國家社會進步而奮鬥往往需要通過不懈努力👰🏼♀️,且不必然成功。而創造美好生活也非一蹴而就🤜🏽,即使買房成功,往往也需要償還十幾🧚🏻♂️、數十年的貸款。於年輕人而言,很有可能會失去短期動力🎹,而一旦難以持續獲得短期動力,是很難達到需要持之以恒的長期努力才能實現的最終目標的🧔🏽♂️。這時🧖🏽♂️,小確幸就顯現出了它的價值。養在辦公室裏的一盆多肉植物長勢喜人,家飼的貓咪趴在自己腿上求自己撫摸它😨,年節回鄉探親時嘗到了久違且口味地道的家鄉菜,這些都是小確幸所定義的幸福。有了這些單獨而言甚至微不足道的,所謂微小但確實的幸福,才能隨時給可能缺乏前進動力甚至略感前路迷茫者加油🚶♂️、充電🏪🦈,使他們有足夠能量可以堅持到實現自己遠大目標的那一天🌿。
對於社會上普遍從消極、負面、調侃等角度審視的“佛系”、“小確幸”等現象🧑🚀✋🏿,不妨換一種積極的角度去看待,放下是為了輕裝前行,感動於眼前的小幸福是為了最終實現大的幸福,只要解其真意、取其精華🔉,同樣可以為我們提供正能量,助力社會奮發向上、溫暖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