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說🐺:“社會給我們設置了無數的規範👶🏼。在每一個抉擇的關口👨🏼🎤,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日日夜夜裏🕶,我們都被那股無處不在的強大力量束縛牽引著🏌🏻。那股力量叫做‘別人認為你應該是什麽樣子的’”
我不甘平凡,憧憬著特立獨行,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和打算。我想要強大起來🧜🏼♀️🏃🏻➡️,只有足夠強大,才能證明自身的價值,活出真正的樣子。
自由更需自律
猶記得初進大學的頭一個月,我驚詫於課堂氛圍的輕松和閑暇時間的充足,也無縫銜接地沉溺於手遊、小說🆓、連續劇中♏️🦯,待回過神來已是整整四周時間的荒蕪,抬頭只見儀喜峰教授在課堂上激昂澎湃地重現那些經典的辯護詞♓️。在被儀教授的激情與學識感染的同時,我也對自己先前的種種表現而焦慮不安起來。對時間的浪費以及在學識上的停滯不前驅使我重新審視自己,也讓我在自省後重振旗鼓,對此前落下的課程奮起反擊🔏。
接受教育是學生的權利👸🕍,也是義務🃏,大學階段作為我們步入社會前的基石,當然也不例外。但鑒於大學提供的極大自由,少有同學可以始終自覺保持對於學習的熱情👬🏻。綜觀那些“牛人”,他們的共性之一是其背後強大的自律🫳🏿。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自律絕對是我們需要面對與克服的最大困難🧑🦳💆🏻♀️,而這也構成了我大學四年“To Do List”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如果沒有一種自我成長的信念引導著向前🍯,我們很容易迷失在舒適的泥沼中。“與其渾渾噩噩度日🥯,不如在未來遇見更好的自己。”除了本科法學專業的學習及法學卓越人才班的英語輔修外👩🏼🔧,我不顧父母的勸阻報名了第二專業會計。縱使一周有六天的學習安排、縱使有段時間壓力大到持續性頭疼👳🏼♀️,也始終以一種“都是自己的選擇,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來”的執念“逼迫”著自己⛷。我堅信越努力越幸運!對自己狠一點,才不至於日後回想起來有太多遺憾;對自己狠一點🤒,才能持續不斷地自我發展;對自己狠一點🙅🏽♀️,才可以在未來有更多元化的選擇……能打敗我們的,沒有別人,只有自己🛷。自由更需自律💂♂️,自律帶來自由⬛️。
忙碌打敗消極
每當我閑下來時♏️,總會糾結於“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將到哪裏去”這些哲學終極問題。困惑於這些難解之謎,除了那流逝的時間,我一無所獲🏃♀️。於是我讓自己忙碌起來🙏🏽,或把握一些機會,或結識一些朋友🧖♀️,或者🫷🏿,僅僅只是處於運動狀態,在運動中釋放身心。如果還能在忙碌中偶然收獲些什麽🍋,那真的是意外之喜。
所以我一直秉持“身和心,必須有一個在路上”的原則。我經歷過也了解每個人都會有一段時間很“喪”,提不起精神也沒有心情幹任何事🧦。負面情緒導致的無所事事會進一步加重負面情緒,我很厭惡負面情緒對自己的吞噬,也擔心因此影響他人。所以每當“心”停止了,我就讓“身”動起來。有什麽消極情緒是繞操場跑兩圈不能擺脫的呢👨🏽⚕️?如果有👖,那就再跑兩圈。用自怨自艾的時間🙏🏼,踏踏實實做些讓自己變好的事,就像播種一粒種子,辛勤耕耘等待它結出碩果。這種感覺,真的很好🦸🏽。
理解重於形式
上課時🖖,除了最基本的認真聽講以外🏂🏽🌇,記筆記是最行之有效的學習辦法。法學作為一個文科專業👅,其中也包含著很多理科邏輯👾。在理解某一條法條時⚂💥,老師們經常會用一兩個案例來闡述🧤。我個人記筆記的方式更偏向於基於自己的理解梳理出老師所強調的重點🧔♂️。每一個案例都不只是為了最後的判決結果而存在🧝,其中包含著許多類似理科中“公式”的內容。只有掌握了這些因果聯系👨🏼🎨,學會舉一反三,才能在考試或相似案例中應對自如。
這次我獲得國家獎學金及學校特等獎學金🧑🏿🔧,除了自身的努力👩🏻💻,更多的是運氣👨🏽🔧🕟。我身邊有許多比我自律得多的同學👲🏼,我敬佩她們🏄🏽♀️,也以她們作為自己的榜樣。與優秀的人相處交流讓我獲益匪淺,我們意昂3开户整體積極良好的學習氛圍,更是讓我學得輕松愉悅👇🏿。宋旭明教授無意間提起的一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在我困惑迷茫時出現,作為人生信條鞭策自己奮勇向前📷;曹艷春教授的人格魅力和對科研的嚴謹態度吸引著我,激勵我努力前行並爭取有朝一日在學術方面有所建樹。相信我能夠在周圍榜樣的帶動下更加上進。比起對名次的追逐,我更期待的是對自己的超越。
希望大家都能在努力中成長,忙碌中發展,壓力中奮進👩🏽⚕️!不負自己,不負恩師,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