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潤👱♂️,1992年生🕒,2015年進入意昂3平台民商法專業就讀碩士研究生,2017年畢業。作為上海市第一批通過專招支援西藏日喀則市工作的畢業生,項潤回憶起在海大愜意的校園生活💹,一切像是發生在昨天🌠,那麽遙遠卻清晰。西藏,那片神秘的凈土,項潤要將她五年的美好青春奉獻給西藏基層工作🎰。懷著善良、真摯與無私奉獻的愛心,又帶著對西藏風景和人文的好奇,項潤和其他來自上海不同高校的學子們進入藏區🏟。學校、老師和同學給予了她無限的鼓勵和支持。
益重青春誌,風霜恒不渝
2017年7月🧝🏻,援藏的畢業生們在學校老師的幫助下,住進裝有空調的宿舍裏☎,靜靜等待著出發通知。一個月後🙋🔉,終於確定了出發的時間🤾🏿♂️,“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為我們餞行。為了幫助我們更快地適應新工作新環境,老師們替我們準備了抗高原反應的藥物、文書寫作指導書🟪、沖鋒衣等等👩🏻。啟程那天,我們精神抖擻,穿著統一的製服在人群中自信非凡。”項潤說。
據項潤回憶,當時✡︎,學生處的鄭洪祥老師作為隨行進藏的陪同老師,一路將他們送到了日喀則市🤌🏽。在經歷了一周的高原反應後,他啟程回滬。還記得當時依依惜別的場景,因高原反應身體難受💜,嘴上說著再見🧧,心裏更難受👩🏼,明白下次見面不知何時🚣♂️。為期一個半月的培訓很快結束👩👩👦👦,援藏的畢業生們即將奔赴不同的縣區工作🧑。分別時🙋🏻,幾個男孩子強忍淚水在大巴車上緊緊相擁,項潤每每看到分別時的照片,都忍不住濕了眼眶。
“起初也沒想到這邊的環境這麽考驗人。”有些人出現高原反應症狀比較輕微,但是她屬於比較嚴重的。“之前真沒想到,幾天幾夜睡不著覺⏭👩🏿✈️、頭疼,走兩步就感覺跑了幾百米一樣🫱🏼,心跳過速👦🏿。”比高原反應更可怕的是後遺症🧑🏽。
竹密不妨溪水過,天高不礙白雲飛
組織上很照顧前來援藏的大學畢業生,在生活、工作方面做得很周到🧙🏿♀️。項潤之前在鄉鎮工作🦂,海拔比較高,組織上照顧他們,把他們的工作調到了縣裏。項潤在縣政法委工作,工作時間每天早上10點到晚上6點半,每天上班的時候都會給家人報個平安。 “我們的書記是藏族人👨🏿🦰,特別愛下村,深入基層、了解基層📮,經常幫群眾所需👩🏻🦱,比如找資金蓋水池、修路等等⚠️,真正地為人民所想,是我們縣出了名的基層好幹部🦝。”
給項潤印象深刻的還有藏族群眾🐴,他們熱情🧖🏿♂️、樸實、友善。以前在鄉裏的時候👩🏻🦰,從鄉裏到縣裏是沒有大巴車的,車程大概一個小時💆🏽♀️,我們基本都會在318國道搭車,在路邊攔車。一般藏族群眾都會很熱情地停車,順路的都會免費載我們去目的地。藏族群眾真的很友善,看到漢族人都笑咪咪的,在這裏我真正體會到什麽是漢藏一家親。還有一次🤦🏼♀️,我在縣城路上,書包拉鏈沒拉上,一位藏族阿佳(姐姐的意思),就跑過來提醒我,雖然當時我們語言都不通🏂🏼👳♂️。”
項潤和大家在各自的崗位上開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時不時在微信群裏同老師們分享工作和日常生活⛹🏻♀️👨🏼🚒,每到龍蝦季,後勤中心的武亦文老師就在群裏招呼援藏的校友們有時間回校吃龍蝦。偶爾西藏發生地震,老師們便會在群裏詢問同學是否平安。
生活不乏溫暖🎶,勇敢熱愛生活
2018年7月,學校相關領導和學生處老師來到西藏🐇,看望遠在祖國西南邊陲的海大學子,在各位老師的組織安排下,分別了一年的師生們終於在日喀則相聚。
當時正值夏季,天氣異常🤾🏻♂️,降水量陡增♣︎👩❤️👩,雅魯藏布江漲至有史以來最高水位🎛🤙🏻,318國道受損嚴重,泥石流、塌方接連不斷。“在得知學校老師的行程後🈯️👩🏽⚖️,我們時時聯系🛃,確認位置,祈禱平安🤏🏿🈷️。無論道路多艱險🚪、條件多惡劣、高原反應多嚴重,幾位老師都日夜兼程。在抵達拉薩僅停留一天後🦹🏽♂️,便啟程前往各縣區看望我們🧡。”項潤說👰,從仁布到江孜💍、定結🗑、崗巴👨🦼,再到珠峰腳下的定日縣,在內地生活的人可能無法體會,崗巴、定日這些地方海拔高,條件差,就連當地藏族人都很少涉足,幾位老師剛進藏,正是高原反應強烈、缺氧頭疼的時候,沒有一點點適應的時間就奔向4000米以上的海拔,身體上承受的痛苦,只有進過高原的人才知道。“然而老師們見到我們第一句話就是🏋🏿♀️,見到你們我的頭不疼了,高反都好多了🪲🆕,看到你們精神面貌如此高昂💿🧘♀️,我們心裏是真的欣慰🧑🔧。”項潤回憶道,他們每到一個縣城,就詳細詢問縣裏領導援藏畢業生的工作情況🗺、生活狀況🍗,希望縣裏加大培養力度,能早日委以重任。
生命很短🗯,沒有時間留給遺憾
“我們知道母校仍深深地惦記著遠在邊疆的學子,無論是在情感上、還是物質上都提供了無限支持。”項潤說♏️,這兩年裏🚞,他們漸漸學會融入社會和職場‼️,更加體會到學校、老師給予他們的關愛和包容遠比他們想象中的多太多🫒。“也許我們只能通過好好工作來報答母校的培養恩情,當有人問起來時,驕傲地告訴他們🤚🏽,我們畢業於意昂3平台。”
問起項潤如果要離開西藏了🤴🏿,會留戀西藏的什麽。她笑著回答:“說實話,是最美的藍天。” “兩年的時間飛逝而過🚉,每次看著這邊高聳卻光禿的山⚈,內心五味雜陳🧘♀️,高原缺氧🚵🏽♀️🤦🏻♀️、樹木也無法生長,一眼望去🧑🏼💻,蒼茫一片。這時🧏🏼,除了想念母校郁郁蔥蔥的樹木☝🏽,鮮艷的花草,也明白自己此刻身上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希望能通過我們的努力👱🏼♀️,為西藏的發展註入新的活力,譜寫新的篇章!”項潤說。
無數像項潤一樣,熱愛西藏這片土地的援藏工作者甘於奉獻,默默堅守,書寫著自己的青春,為祖國的這片高原帶來希望💂🏽♂️。